案例一:
某海島海水淡化項目背景:某海島遠離大陸,淡水資源極度匱乏,島上居民生活、農業灌溉以及旅游業發展都受到嚴重限制。島上每天的淡水需求量約為500立方米。
應用過程:海水先經過格柵除污、沉淀等預處理,去除大的漂浮物和泥沙。預處理后的海水進入雙級反滲透設備。一級反滲透在較高壓力(約56MPa)下運行,去除海水中約90%95%的鹽分,產水含鹽量降低到10005000ppm。一級反滲透產水再進入二級反滲透,在相對較低壓力(約12MPa)下進一步脫鹽,使最終產水的含鹽量低于500ppm,達到生活飲用水標準。整個系統采用自動化控制,實時監測設備運行參數和水質。
效果:該海水淡化系統每天穩定產出約500立方米的淡水,滿足了島上大部分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,同時也為島上的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保障。與傳統的船運淡水方式相比,成本大大降低。


案例二:
沿海缺水地區海水淡化廠背景:某沿海城市周邊地區工業發達,但淡水資源短缺,需要大量的工業用水。建設了一座大型海水淡化廠,設計日產淡水10000立方米。
應用過程:海水經過混凝、過濾等預處理后進入雙級反滲透系統。一級反滲透設備利用高效的反滲透膜組件,在優化的運行參數下(如壓力、溫度、流量等),盡可能多地去除海水中的鹽分、微生物和其他雜質,產水含鹽量可降低至3000ppm左右。二級反滲透對一級產水進行深度處理,通過精確控制運行壓力和膜的清洗周期,使最終產水含鹽量降至200ppm以內,滿足工業生產對水質的要求。淡化廠配備了完善的后處理設施,如添加礦物質等,以優化水質。
效果:該海水淡化廠為周邊工業企業提供了穩定的高質量淡水供應,保障了工業生產的正常進行。與從遠處調水相比,降低了用水成本,提高了當地工業的競爭力。同時,也緩解了當地淡水資源短缺的壓力,對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。
案例三:
船舶海水淡化系統背景:一艘大型遠洋貨輪在海上航行時,船員生活以及船舶設備運行需要大量的淡水。傳統的攜帶淡水方式占用大量空間且無法滿足長時間航行的需求。
應用過程:從船舶外抽取海水,經過簡單的過濾和殺菌處理后進入雙級反滲透設備。一級反滲透在船舶動力系統提供的穩定壓力下運行,去除大部分鹽分。二級反滲透進一步提純,得到的淡水直接輸送到船舶的生活用水系統和設備冷卻系統等。系統具備自動故障檢測和報警功能,確保設備運行的可靠性。
效果:船舶在海上航行期間能夠持續獲得足夠的淡水,滿足了船員的日常生活(如飲用、洗漱等)和船舶設備運行的需求。減少了船舶對陸地淡水供應的依賴,提高了船舶的續航能力和運營效率。